各地纷纷创新春季旅游系列产品,通过整合文化创意,探索产业融合,既增加了春季出游乐趣,也为文旅市场回暖带来生机。
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。系统推进哲学、历史学等基础文科学科专业建设,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。

2012年,教育部提出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,开始鼓励高校自主调整和撤销过剩低质错位专业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、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也是此次《改革方案》的重要内容。智能、智慧成2021年全国专业调整中新增专业的高频词。促进交叉学科发展,也需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,需要由不同学科的教授,根据学科本身的发展趋势来推进交叉。《改革方案》还要求加强基础学科专业。
远景目标上,到2035年,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协调、特色更加彰显、优化调整机制更加完善,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,有力支撑建设一流人才方阵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,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,建成高等教育强国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界面教育采访时称。其次,省级层面要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、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、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。
2021年,工学门类共新增14个专业,在所有门类中数量最多,占全部新专业的45%。具体而言,建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学科专业,适度扩大天文学等紧缺理科学科专业布局。4月4日,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、工信部、财政部、人社部,印发《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》(下称《改革方案》),明确了专业改革的长短期目标及实施方案。学科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,其改革势在必行。
(文章来源:界面新闻) 标签: .content_biaoqian ,.content_biaoqian a ,.content_biaoqian a span{color:#fff !important;font-size:14px;}。《改革方案》出台的一大背景是,2022年,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高达59.6%。

高校撤销专业的理由大多是生源不足、教学质量不高、就业质量不佳。2019年,教育部再度发文,强调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,专业撤销步伐继续加大。据储朝晖介绍,新中国建立前,中国高校只有学科没有专业,专业分太细,不适合做学问。首先,学校层面要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,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,深化新工科、新医科、新农科、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,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。
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。系统推进哲学、历史学等基础文科学科专业建设,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。2012年,教育部提出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,开始鼓励高校自主调整和撤销过剩低质错位专业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、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也是此次《改革方案》的重要内容。
智能、智慧成2021年全国专业调整中新增专业的高频词。促进交叉学科发展,也需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,需要由不同学科的教授,根据学科本身的发展趋势来推进交叉。

《改革方案》还要求加强基础学科专业。远景目标上,到2035年,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协调、特色更加彰显、优化调整机制更加完善,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,有力支撑建设一流人才方阵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,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,建成高等教育强国。
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界面教育采访时称。地方高校要拓宽基础学科应用面向,构建基础+应用复合培养体系,探索设置基础学科+辅修学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项目。2019-2021年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调整情况据界面教育统计,2019-2021年,全国高校每年撤销本科专业数量分别为367、518、804个,整体呈上升趋势。据《中国青年报》2022年8月报道,有高校教师在谈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撤销的原因时指出:这个专业大而全,空泛,特色不鲜明,主干课程核心竞争力不强。在新工科建设上,《改革方案》指出,要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、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、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,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。这些新增专业表现出的共性特征,与《改革方案》所强调的内容一致,即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、知识创新、科技进步、产业升级的需要,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聚焦世界科学前沿、关键技术领域。
据《中国科学报》报道,2013-2018年工学类净增专业数量超过排名2-4位的管理学、艺术学、文学三类专业的总和,占新增专业总量的37.9%。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,缺乏独特的专业技能,也缺乏明确的就业方向,连去哪个单位实习专业对口这样的问题都很难回答。
加强专业改革的关键在于两点,一要落实扩大学校自主权,二是学校内部要建立起现代治理结构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界面教育表示,有学校没有考虑办学定位、办学条件,以及是否能办出高质量和特色,盲目增设专业。
后来中国学苏联依据计划经济体制设置专业,按计划安排个人未来从事的工作,从学术的逻辑来讲,将人工具化了,不符合人的成长发展,也导致后来名校培养不出真正的大师。仅人工智能一个专业,就有包括清华大学、北京语言大学、华北电力大学等在内的130所高校增设。
大规模专业撤销,是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常规、良性的举措。其次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31所撤销,该专业还是2020年被撤销最多的本科专业。(相关资料图)近期目标上,到2025年,优化调整高校20%左右学科专业布点,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,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。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、现代产业学院、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、卓越工程师学院,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。
熊丙奇表示,如果教授缺乏积极性,而由行政来推动,结果可能出现形式主义的交叉,而非真正的深度融合。《改革方案》要求各地各高校根据改革方案,结合本地本校实际,一校一案研究制定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,并结合年度学科专业设置,每年报告实施方案落实情况。
精准推动基础医学(含药学)学科专业建设,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8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。最后,国家层面要切实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、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、加强学科专业标准建设和应用、强化示范引领、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、加强专业学院建设、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。
在他看来,国内高校需要规范的学分制,这是全球大学发展的主流,效能更高,更适合学生,也更适应市场发展。推动文科间、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交叉融合。
储朝晖认为,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过去数十年,但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沿用计划体制的基础来设计,这既是资源的浪费,也很难走上前沿,更难适应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的总体方向。熊丙奇对界面教育表示,将专业设置自主权交给学校,同时发挥学校的教授委员会、学术委员会的作用,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、条件,结合社会需求设置专业。这几年撤销较多的基本都是之前增设的专业。熊丙奇称,尤其是扩招期间,很多学校增设人文社会科学专业,因为办学成本相对较低,招生规模不小,加上有些家长盲目追求热门,于是导致这些专业快速发展,但实际缺乏质量保障,甚至产生毕业生就业难等系列问题。
在近年新增的专业中,人工智能+工科的新工科组合形式开始出现,将人工智能与行业发展融合,用现代科技技术服务传统行业,如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、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、智慧交通、智慧水利等,交叉专业在专业设置与发展上也得到更多的支持。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提升,必须推动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。
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迎来重大改革。教育部数据显示,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.6万个,较2012年新增1.7万个,撤销和停招近1万个专业点,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%
熊丙奇表示,如果教授缺乏积极性,而由行政来推动,结果可能出现形式主义的交叉,而非真正的深度融合。这些新增专业表现出的共性特征,与《改革方案》所强调的内容一致,即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、知识创新、科技进步、产业升级的需要,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聚焦世界科学前沿、关键技术领域。 |